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党旗高扬促发展繁荣幸福满家园——三河市基层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

    信息发布者:kissyue
    2016-10-26 22:34:44    来源:zfxxgk.lf.gov.cn   转载

   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,三河市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“建设繁荣幸福新三河”的奋斗目标,牢固树立“党建领航,服务为本,发展惠民”的党建工作理念,以党建促发展,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了新跨越,党旗在这里高高飘扬,格外靓丽。

    夯实基层基础根基“壮”

    在农村,选准一个人,就能带富一个村,兴办一方业。为此,三河市着力实施“领头雁”工程,严把农村党支部书记选任关,拓宽选人渠道,推行“五个一”选任方式,即组织一批强村党支部书记跨村兼职;吸引一批在外有项目的经济、管理能人返村任职;选派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;选聘一批有农村工作经验的、提前离岗或退休的干部回村任职;公开选拔一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“村官”留村任职,为每个村选好、配强村党支部书记。2012年,村“两委”换届后,全市395个村街中“一好双强”型党支部书记达82%以上,在加强基层组织、服务改善民生、维护村街稳定、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了“头雁振翅高飞、群雁奋力相随”的辐射带动效应。在社区,坚持“居民住在哪里,社区就成立到哪里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,管理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”的原则,着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,全面夯实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。目前,三河市东、西两个城区共成立社区79个,实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,涵盖居民达52万。市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,通过面向社会招聘、从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录、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等形式,将466名政治素质高、热心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调整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,其中239名为公开招录的大学生,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同时,建立社区干部工资逐年增长机制,全面落实工伤、医疗、养老“三险”,工资保障水平全省领先。此外,拓宽投入渠道,加大投入力度,两年来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,全面改善社区服务资源,实现了“两个百分之百”:百分之百落实了办公用房;百分之百实现了现代化办公,为社区更好地服务居民提供了硬件保障。在非公企业,深入实施党组织规范化工程,着力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在广宣传、搞活动、聚民心、促发展、抓示范、出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企业党建工作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导航器、结晶器、助推器。统计显示,全市1631家非公企业有111家成立了党组织,其余企业全部派驻了党建指导员;两年来,全市企业党组织共提出企业发展合理化建议126条,参与技术革新项目54项,为企业节约资源2130万元,增加经济效益5480万元。

    创新社会管理发展“好”

    为推动全市农村工作的整体提升,按照“五个好”、“八个有”的创建目标,市财政先期拨付150万元专项资金,实施“红家园”示范点创建,成功打造了村街、社区、企业不同类型的党建示范点62个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立足村民生产生活设施改善、村容村貌整治、村街文化设施建设等内容,又追加2000万元,创建了10个精品示范点,并发挥了以点连线、以线促面的示范带动效果。创新推广“4+2+4”工作法,通过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、“两委”联席会议商议、全村党员大会审议、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,决议事项、实施结果公开,并增加民意采集、审核、监督、评议4个环节,真正达到了议事内容尊重民意、议事过程规范透明、议决事项全力执行、执行结果监督评议。“4+2+4”工作法推广以来,平均每年成功处理村级重大事务500余件,有效提高了村民参政、议政的积极性,实现了村级事务在党组织领导上的村民自治。在社区,着眼于织密管理和服务网络,以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为着力点。横向上,积极探索并推行了社区党组织、社区居委会、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“四位一体”管理模式,实现了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。“凡是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,比如冬季取暖、物业费、停车位等,我们都通过及时召开联席会议,沟通交流情况,及时加以解决。”紫竹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齐志说,现在,紫竹园社区4个组织之间更加融洽,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。这一做法被中央创争办予以推广,得到了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梁滨同志的充分肯定。目前,全市已有56个社区推行了“四位一体”管理模式,占总数的71%。纵向上,深入推行街道党委——社区党组织——小区区(院)长——楼门长四级管理模式,延伸了管理触角,提升了服务水平。通过构建社区全覆盖服务网络,共为广大社区居民做好事、实事1025件,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8%以上。党组织和管理层高度融合是三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一个特色。石克荣是汇福粮油集团党委书记,也是公司总裁,对于党组织和管理层的关系,他感触最深,正是由于企业党组织和管理层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,保证了党组织参与企业经营方针、发展现状及服务职工群众等重大事项的决策,生产经营业绩突出,企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。如今的汇福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达216亿元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累计向社会教育、救助、慈善等公益事业捐款、捐物达2.2亿元,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“双赢”。

    完善机制载体活力“新”

    围绕对农村干部的科学管理,三河市委始终坚持“给待遇、给出路、严管理”的思路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强化镇包片包村干部责任落实的意见》、《关于新时期农村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》等工作制度,使农村各项工作规范、有序、高效运转。特别是在农村干部激励保障上,深化“三个全覆盖”,全面激发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。将农村干部工资优化调整为基础工资、绩效工资、职务补贴和业绩奖励4部分,实现工资与职务、工作能力、贡献大小和任职年限相统一,强化“收入有保障”。调整后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“一人兼”的,每人每月工资可达2100元;增加农村干部养老保险缴费档次,提高政府补贴和基础养老金标准,农村党支部书记累计缴费15年、年满60周岁办理退休手续后,每年最高可领取3781.2元的养老金,切实保障了“退后有所养”;开展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录工作,实行“五准九不准”的准入资格和党员群众考核测评的评比制度,树立了“有为才有位”的用人导向,把“干好有希望”变为了现实。2013年7月,首次成功招录10名优秀村街党支部书记为镇事业编工作人员,引起了强烈反响,在全市各村街形成了比、学、赶、超的浓厚氛围。在社区,通过制发《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》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》等一系列文件,完善党建责任、党建运行、服务群众、公开承诺、党员管理等机制,夯实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制度保障。同时,围绕如何服务群众,积极搭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,在社区党员中深入开展“尽义务、作表率、我为社区添光彩”活动,形成了“有事情找社区,有困难找党员”的良好氛围。信合社区老党员张德义多年免费为居民理发,遇到年龄较大或者行动不便的居民,还主动上门服务。2012年,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“我推荐、我评议身边好人”活动中,张德义入选了10月份的“中国好人榜”。在非公企业党员中,以“三无三争”(无事故、无投诉、无违纪,争当岗位能手、争当员工表率、争当节能标兵)为目标,深入开展党员亮牌示岗、党员责任区、技能大比武等党建活动1231场次,全体党员带头创优,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奉献社会,有效促进了企业的持续、健康、快速发展。

    强化服务功能民生“美”

    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河每一寸土地、惠及全市每一名群众,让生活在三河的每一个人感到由衷骄傲和自豪”。用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的话说,在民生工作上,下多大力、花多少钱也不为过。早在2011年,三河市提出了“大民生”的工作理念——围绕“覆盖城乡、终生保障、全民普惠、和谐幸福”的目标,扎实推进以“学有所教”、“病有所医”、“老有所养”、“困有所助”等为主要内容的“十有民生行动计划”。围绕农村民生工作实际,2011年12月,三河市又出台了《三河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补助资金暂行办法》,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,每镇每年补助200万元,每村每年补助20万元,用于一村一街、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,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源头活水。同时,三河市将“十有民生行动计划”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,统筹推进,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。在帮扶项目质量标准上,主动调高标尺,追求长久效益。在卫生室建设上,提出了投资30万元、“五室独立”、建筑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的标准,并为每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医;在村街主街道硬化上,将水泥路面厚度提高到26厘米,沥青路增加一层水稳层,油面厚度提高到5—7厘米,确保道路使用年限达到10年以上……“以前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;现在,村里通了柏油路,搞了绿化,家家户户还通上了燃气!白天串串门、拉拉家常,晚上在活动广场上扭扭大秧歌,比城里人还舒服!”10月31日,省基层建设年督导组在东柳河屯调研时,村北的王大妈侃侃而谈,引得督导组的同志笑容满面。社区依托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,将党建、计生、科普、法律、医疗、救助等各项工作集中办理,实现全程代理。福鼎庄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侠说:“通过加强党建工作,建立‘一站式’服务大厅,整合了服务资源,不仅方便了群众,我们工作起来也轻松了。”目前,该市已建立街道、社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0多个,便民利民服务站点70多个。同时,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,深入开展进百家门、问百家事、知百家情、解百家难“四百”活动,密切了党群关系。据统计,全市共有885名社区党员自觉选定了联系户,为居民做好事、实事730多件。积极拓宽非公企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,深入开展“百企联百村”活动,遴选规模大、党建好、实力强的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弱的村街结对,引导企业发挥资金、信息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,有效改善了村街群众的生产、生活条件。截至目前,全市各非公企业总计投入资金138万元用于道路硬化、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;累计捐资34万元用于扶弱、助残等慈善事业;共提供村街群众就业岗位216个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